九游会j9官方网站昆曲百年传承的现代意义调研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14浏览次数:1744

昆曲调研总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在现今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是传统文化精品中的珍品,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糅合了念唱作打、舞蹈、武术等表演艺术,通过温文尔雅的动作、吴侬软语的唱腔、典雅精美的唱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在昆曲不断地传承中,现代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传统的艺术,实践小组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南京及苏州本地的市民、对昆曲艺术家进行专访、昆曲博物馆等地的调研、资料查询等方法,研究昆曲在现代的传承更偏重于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还是侧重于融入现代科技等技巧,昆曲在现代的发展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角色意义。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ultur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life. As the most ancient opera in China, kunqu opera is a treasure among the fine work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was lis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human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by UNESCO in 2001. Kunqu opera is a combination of singing, singing, dancing, martial arts and other performing arts. It shows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gentle and elegant movements, wu-nong soft singing and elegant singing. In kunqu opera constantly inheritance, modern factors all influence the traditional art, practice team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nanjing and suzhou local residents, the kunqu opera artist interviews and kunqu opera museum research, methods of data query, the research of kunqu opera in modern inheritance is biased toward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skills, or focused on skills such a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kunqu opera in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ociety.

  

  

  

关键词:非遗昆曲传承现代意义

KeywordIntangible heritageKunqu operaInherits modernsignificance

  

  

  

  

  

  

一、昆曲与园林

园林和昆曲都是雅致玲珑的艺术,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世界文化遗产在苏州因缘聚会,成为一种最具文化代表性的姑苏风范”。

园林是中国文化领域中的瑰丽宝藏,苏州园林更是其中的上乘之作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国园林艺术是逐渐成为一门融合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极高的艺术,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门显学。而昆曲作为中国戏剧艺术中的恢弘篇章,历经六百年的磨砺后,依然葆有迷人的魅力,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合了文学、音乐、朗诵、书法、舞蹈、绘画、建筑、服饰等诸多元素于一体。因此昆曲和园林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一山一石,一词一曲,都是完整性、和谐性的共同体现。

有人说: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园林和昆曲的共同审美特征其一在于其柔情似水的水文化水磨腔 “水磨腔就是经过改良、优化之后的昆山腔,是融汇了南北曲的唱腔艺术特色,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和民间小曲的诸多乐音之后的细腻、婉转而柔和的新腔,是以笛为主,笙、箫、管、弦戒备的心灵协奏曲。就单从园林的设计来看,园林内面水景,四角有耳房之地,特别适合听戏。

其二在于小巧精致但风雅可人,颇富朦胧诗意,两者的设计都是在小巧玲珑中获得精致而写意的感觉,我们细读剧本会发现,许多故事或是某个情节都是发生在园林里面,而园林又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意趣盎然的生动意境。《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西楼记》等等无一例外地都是发生在园林里,尽管人物的身份和所处境地不同,但是园林的静态美和昆曲的动态美的完美融合,两者结合,既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借景抒情,移情入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长生殿》中:【泣颜回】: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爱桐阴静悄,碧沉沉。都将人与自然、地域与文化地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园林这个有限的景,结合昆曲的无限性,更加丰富了苏州的人文内涵。

昆曲园林小舞台,人生岁月大舞台,透过园林,感受浸入式昆曲的独特魅力,体会让人向往的苏式生活美学,平江路上传来古琴音韵,掩在木门和青藤后的茶馆里用吴侬软语唱着的,为了更好的传承文化,保护传统,更是为昆曲打开一扇面向未来的窗,挖掘昆曲文化的精髓,现代人都在努力的让古今相通,让更多的人能在昆曲中找到与生活相通的一些元素,让古老的昆曲能不断焕发崭新魅力。正因如此,昆曲与园林的缘分还将继续下去。

  

二、至美昆曲中的丑恶

拥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作为一种小而雅致的艺术,蕴藏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一种从容和优雅。而丑角艺术,在昆曲表演中具有着特殊的位置,可以说是昆曲文化中一朵盛开的“丑花”,名为“丑”却有着“丑中见美”、“美中见怪”、“怪中见俏”的独特魅力。

丑角是中国戏剧中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观众们记住丑角,往往是因为他们滑稽的动作、夸张的行为能引人开怀大笑。但正如李鸿良院长所说的,丑角,似丑非丑,并非我们一般理解的丑,只是它用情趣来演绎生活,用文化来叙说故事罢了。俗话说:“无丑不成戏”,在一出戏中,丑角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制造戏剧效果的舞台功能,他们往往是最佳的气氛调节者,虽是配角,但却是逢出场,必出彩的。值得注意的是,昆曲中丑角的表演是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夸张展现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却从不会用“丑”来歧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是用“丑”来展现低级趣味。丑角表演艺术家们用“丑”来歌颂忧国忧民、朴实善良、幽默风趣的下层官吏与平民百姓;用“丑”来赞美粗犷豪放、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民间英雄;用“丑”来嘲笑讽刺、抨击揭露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奸臣昏君。丑角演员们往往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他们用心地去钻研每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用他们独有的技艺将无耻之徒的嘴脸刻画出来,往往是这样直白地暴露和展现,才最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才是最好的批判。他们是丑角,却为观众们创造了非同寻常的美。

丑虽居生、旦、净、末、丑的最后一位,实际上其源最古,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它在戏曲团体中的位置也是最高的。多年来,在无数代戏曲戏剧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昆曲中的“丑角”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春秋战国到当今社会,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浅显到丰满立体,从低级到高雅,它逐渐发展形成了一门幽默风趣、滑稽诙谐同时也优雅大方、内涵丰富、有着独特魅力和较强的戏曲代表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在给人们带来无尽欢笑的同时,丑角艺术也揭露了社会、人性的黑暗面,给人们以警醒。

  

三、传承与革新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至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经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的悉心改革,昆曲保留了原先“流丽悠远”、“殊为可听”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曲调上的长处,再配以伴奏乐器笛、管、笙、琵,获得了士大夫和广大市民的喜爱。从明朝中叶开始,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上层社会的崇尚追捧,昆曲以苏州为中心,迅速传播到南北各地,独霸了中国剧坛两百年之久。迄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昆曲在剧本体制、表演程式等方面的规范达到极致,此时,昆曲的文学创作进入低潮,旧的剧目不能满足群众变化了的情感需要,新的剧目在数量上不多,在质量上又不能密切反映时代精神。到了清朝末年,昆曲已经全面衰败。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依赖于各地昆曲艺人的竭力振作,昆曲在衰败后未至完全消亡。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戏曲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篇章,昆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知识分子、演员和剧团、政府三大主体共同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昆曲剧目、舞台艺术和理论研究的重任。而政府对于昆曲命运的主导作用尤其显著。昆曲因此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基本依靠民间昆曲艺人力量自发发展的局面,成为深受政府政策影响的一项体系化的事业。

我们要认认真真地传承,也得认认真真地发展,昆曲发展到今天,对于她的传承问题各方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总而言之,合理的创新是必要的,但创新不是随意改动,昆曲作为当代更多年轻观众接受的艺术,是需要进步、移步换形的。昆曲是戏剧的一个古董,昆曲和现代的表演结合在一起是可以的,但是加入影响昆曲传统的一些现代因素是不可取的。昆曲不需要现代因素的过多介入,这一天生的艺术形式应该保留她充满历史意蕴、时代特征的一面,吴侬软语、评弹相伴才是昆曲,有着祖宗的智慧和江南的特色。文化的创新不是为了迎合观众,而是要将她的独特魅力展现给现在的人们,决不能以现代因素给现代人造成传统文化错误的印象。

在昆曲古戏台,我们有幸近距离接触昆曲表演艺术家,现场聆听周向红和蒋佩珍老师的《牡丹亭》,感受昆曲的历史韵味和独特魅力。在后台,我们见到了周向红和蒋佩珍两位昆曲表演家,两位老师正在进行表演前的准备。周向红老师扮演的是《牡丹亭》中的闺门旦杜丽娘,蒋佩珍老师扮演的则是贴旦春香。两位先作脸部化妆,称为“上彩”,然后戴网巾,吊眼睛,旦角要贴片子,梳大头,最后穿上戏服,杜丽娘和春香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两位老师走向戏台的时候,一举一动便已经极其符合她们的“身份”,及至打帘上台,一抬眸,一行走,都是江南女子的柔婉。昆曲的伴奏是充满了韵味的清婉笛音,与两位老师轻盈绰约的身姿、温婉柔美的动作和婉转绵细的嗓音相得益彰。杜丽娘愈发温婉动人,而春香则活泼娇俏,两位老师用对人物深入而细腻的了解演绎了这一出昆曲经典《牡丹亭》。

在当今舞台上,经常出现的经典剧目当属《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桃花扇》《西厢记》等等。当然经典的折子就更多了,比如《游园》《惊梦》、《夜奔》、《思凡》、《痴梦》、《弹词》、《赠剑》、《活捉》......在这些愈传愈经典的作品,在各大舞台上演,与现代因素相结合而使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景昆曲,现场感受昆曲的艺术魅力。在周庄古戏台、昆曲博物馆、伏羲会馆等地,有着专业的昆曲表演者和昆曲传承艺术家欣赏到一场场独特的实景昆曲演出。在这里你远离尘世、消解暑意、迤逦在悠扬曲调中流连忘返,感受一出名副其实的游园惊梦昆曲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在传承中发展。发展的前提是传承,一脉相承、不改动昆曲的本源才能称之为传承,也是我们调研昆曲现代意义的立足根本。

四、数据分析

(一)问卷及数据概况说明

本次分析仅针对在南京、苏州两地所收集到的共102份问卷调查,探究两地居民对于昆曲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情况和支持态度。限于实践时间和采集人群的有限性,数据呈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此数据是我们实践小组去往实地寻找大众采集的真实数据,有相当的可参考性。(数据统计分为两部分,南京42份与苏州60份因地域以及实际情况不同而分开统计,南京版内附两份统计实录和一份优秀代表,苏州版内附两份统计实录)

昆曲的发源地是苏州,苏州地区近年来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特色文化,为昆曲在该地的发展传承而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教育方式,因而在南京版和苏州版问卷的设置上,基础问题一致,苏州版设有针对昆山该地区周边昆曲教育措施的情况了解的问题,对该部分单独作分析。

从两份问卷的总体情况来看,对于昆曲,南京居民和苏州居民是知道这一艺术形式的,昆曲在于这两地的普及还是比较乐观的,并且看过昆曲的比例,在南京版中为64.3%,在苏州版中为46.7%,两地数据都接近一半,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人了解昆曲并且欣赏过昆曲,这一数据说明了两地居民对于这份问卷调查关于昆曲内容以及态度的表明是有依据的。

  

(二)对于昆曲的整体态度

下面总结几个关于昆曲在人们心目中的普及情况以及受欢迎情况的数据分析,整体来看,大家大家对于昆曲的魅力是认可的。在苏州居民眼中,更多的是历史悠久,昆曲在那里发源,以他们的方言演绎,伴随着他们生活过几百年,少了神秘,多了亲切,他们更需要的是创新。而在南京居民眼中,昆曲像是一个新奇而神秘的物件,他们按照他们的喜好去了解、去接近这种戏剧形式,并且方言为他们增加了欣赏难度,但他们对于昆曲表现形式的各个方面都非常关注,可以说,相比苏州当地居民,他们多出了一份热情和好奇。

  

昆曲描述的想象

古典高雅

优美清晰

华丽婉转

生动细腻

丰富内涵

南京百分比

40.5%

40%

52.4%

40%

26.2%

苏州百分比

53.3%

15%

5%

18.3%

31.7%

昆曲描述的想象

历史悠久

与时代脱节

只有老年人才看

南京百分比

45.2%

4.8%

9.5%

苏州百分比

63.3%

16.7%

16.7%

感兴趣方面

唱腔

脸谱

角色

历史

服饰

表演

剧情

南京百分比

45.2%

26.2%

38.1%

28.6%

33.3%

26.2%

23.8%

苏州百分比

41.7%

21.7%

16.7%

36.7%

45%

35%

16.7%

  

  

(三)昆曲普及情况了解

在昆曲的普及情况和人们所希望的现实和理想的对比中很明显,多数人对昆曲的接触停留在电视网络上,现实情况中以电视网络欣赏昆曲对于人们来说更加便捷迅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人们也很难静下心来去慢慢地、静静地去追寻一场传统戏剧的享受,当然,不能完全否定南京一些热情戏迷在南京剧院的流连。尽管在许多人心中,昆曲对于现代、现代人的娱乐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两地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敬意是显而易见的,在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态度上,76%的南京居民和83%的苏州居民认为是必要乃至非常有必要的,少数人的冷漠是昆曲宣传上形式的单一、力度的不足,也是人们整体接受上的不足,这是观众接受和昆曲宣传两方面的不足,据了解,观众有意愿接受、欣赏,宣传有意愿让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昆曲爱好圈,但他们的意愿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实现。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创新,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南京居民还是苏州居民、昆曲演员还是观众戏迷,都在期待着昆曲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历史韵味的同时有一些符合时代的、不破坏“古董”的创新。

了解渠道

报刊书籍

电视网络

朋友家人介绍

去剧院观看

南京百分比

19%

62.3%

9.5%

23.8%

苏州百分比

20%

56.7%

3.3%

3.3%

传承不够原因

脱离当代审美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娱乐性不够

传播形式单一

南京百分比

14.3%

40.5%

57.1%

38.1%

苏州百分比

21.7%

66.7%

45%

21.7%

传承不够原因

宣传力度不够

发展资金不足

传统乏创新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南京百分比

59.5%

19%

35.7%

21.4%

苏州百分比

30%

1.7%

18.3%

30%

  

  

(四)昆曲宣传的改进

昆曲流传至今,在现代的传播因现代传媒而广泛,却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就如我们在与民间昆曲艺术家吕成芳老师的交流中的“昆曲该不该以这不为人知的传承形式继续下去”这一问题,现代和传统各具魅力,现在的这个时代充满了各色文化形式,丰富性极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星星——昆曲,我们的关注不够充分,而它的传承也不需要太多现代因素的充斥和稀释,故而传承可以采取师徒相承,人才的培养是必须重视的。然,传播和宣传方式借助现代技术是大有益处的,所以在昆曲的推广措施里,群众的答题热情高涨,有一种为昆曲传播献出智慧和方法的表现。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南京居民对于倾向昆曲的创新和现代化,而昆曲发源地苏州的居民则一如既往地

传承态度

非常有必要

有必要

无所谓

南京百分比

31%

45.2%

23.8%

苏州百分比

30%

53.3%

13.3%

昆曲推广措施

昆曲艺术中心

昆曲艺术节庆

与现代影视结合

创新开拓市场

培养人才纳入课程

昆曲公益演出

南京百分比

35.7%

28.6%

61.9%

52.4%

28.6%

21.4%

苏州百分比

21.7%

43.3%

46.7%

43.3%

45%

51.7%

昆曲传播阻碍

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平台受限市场匮乏

后继人才匮乏

群众了解不够

群众接受内容困难

南京百分比

26.2%

52.4%

40.5%

45.2%

14.3%

苏州百分比

18.3%

30%

33.3%

66.7%

16.7%

昆曲本身发展

保留纯粹性

按现代审美做一定改变

完全追随时代潮流

南京百分比

28.6%

69%

2.4%

苏州百分比

18.3%

68.3%

8.3%

注重昆曲本身的继承,对于昆曲的现代化则持着一种相对保守的态度。这不是说明苏州居民固守陈旧,在创新这一话题调查下,两地居民表现出了对于昆曲保留本身魅力基础上的现代创新的支持与期待。总体来说,对于昆曲的传承,群众坚持着对传统昆曲的尊敬;对于昆曲的推广,群众表现出对昆曲艺术的热情;对于昆曲的创新,群众呈现出对现代昆曲的期待。

  

  

  

(五)苏州地区昆曲教育和活动的展开

苏州昆山地区对于昆曲的传播和传承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教育活动,在苏州昆曲博物馆等具有古韵以及正史记录功能的官方场地之外,昆山地区对于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做出了相应的推广方式,也相对较为正式,尤其是“小昆班”的存在,与南京居民不一样的是,苏州昆山的居民将昆曲侍卫自己的财产,更为珍惜,更为喜欢她的本真,他们对于昆曲博物馆这一类对外宣传、推广昆曲的机构并不十分关注,昆曲在他们身边,因而他们更为注意的昆曲对于下一代人的传承,昆曲在他们生活中的延续。

中小学生昆曲鉴赏课程

有必要

没有必要

无所谓

苏州百分比

73.3%

18.3%

3.3%

苏州昆曲机构

昆剧传习所

苏州昆剧院

昆山昆曲研究会、昆曲馆

苏州百分比

16.7%

48.3%

33.3%

苏州昆曲机构

昆山小学小昆班

昆山巴城昆曲小镇

动漫周边“粉墨宝贝”

苏州百分比

5%

13.3%

11.7%

小昆班的开设

有必要

没必要

无所谓

苏州百分比

76.7%

5%

16.7%


  

(六)总结

总而言之,两份因地域而产生异同的数据给我们提供了太多信息。

在同,南京居民和苏州居民对于昆曲的了解和热情相似,南京和苏州在地理位置上相近,文化传播上也无法产生太大的差异,上述五个方面的数据分析足以说明。

在异,南京居民对昆曲持着有别于苏州本地居民的热情与激情,苏州对昆曲带有本地人们的维护和保守。对于昆曲,两地居民都鼓励她的广泛传播,南京居民停留在对她的欣赏层面上,而苏州居民欣赏她的美以数百年,他们的心倾向于她的保护,她的传承,她的独特美的封存与绽放。

故而,百年昆曲的现代意义,在于现代社会对于昆曲经历百年时光的洗礼和沉淀,在当今社会,当今地域上的流传、封存、和创新。昆曲是一个“古董”,一个需要小心翼翼捧在手心,放在心里,存于眼前,绕在耳边的“古董”,所以现代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她方存在“玻璃箱”中,在透明的视野中氤氲出她的古韵,在现代的多彩灯光下绽放出新的魅力。

 

版权所有:九游会(j9VIP认证)官方网站-在线登录入口
方山校区: 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行知组团C楼
邮编: 211171